1992年初,哈爾濱第一家搬家公司掛牌成立,此后的十余年間,搬家業經歷了一段不規則的發展歷程。搬家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150余家,銳減到如今的47家。其市場規模從起步時的每年200余萬元,到上世紀90年代末猛增至2000多萬元,但此后的幾年間,這個數字就一直停滯不前,甚至還有萎縮的跡象。哈爾濱的搬家業走到了一個艱難轉折的十字路
突破———
搬家公司接下長途“訂單”
5月8日一大早,一輛滿載的廂式全封閉搬家車從哈爾濱起程,從北到南,穿過國內的八省一市,歷時5天,抵達深圳———這次搬家創下了哈市搬家業運輸距離的新紀錄。
這一紀錄源自前不久市民劉先生與哈爾濱市都樂搬家公司簽署的協議,劉雇傭一輛搬家車從哈爾濱市遷往深圳,車上將運送價值達20萬元的高檔家具、電器和日用品。根據協議,劉先生為此支付了搬家費1.6萬元。這筆生意同樣創下了哈市搬家業單筆服務收費的最高紀錄。
據了解,隨著眼下人口流動的加快,哈市各搬家公司的跨城市業務越來越多,省內哈、齊、牡、佳等城市之間的長途搬家業務已是司空見慣,遠至北京、上海、西安等城市的超長途搬家業務雖然少見,但也開始出現,這兩年每年都在20件左右。
長途搬家,不僅是搬家距離的延長和搬家費用的增加,關鍵是它為搬家指引了一條新的道路———物流。盡管搬家也屬物流范圍,但長途搬家無疑給這個物流的概念注入了更加深廣的內涵。
洗牌———
搬家業彷徨十字路口
據業內人士介紹,哈爾濱最早出現搬家公司是在1992年5月,北京力康搬家公司當時進入哈市開展搬家業務。此后,本土的搬家公司開始陸續出現,1993年,本報的一篇報道《五個大學生下海辦搬家公司》曾在社會轟動一時,而現任都樂物流公司董事長的滕戎就是當時的五個大學生之一。
到1993年底,哈爾濱市的搬家公司達到了17家,搬家車輛34臺,從業人員150余人,年營業額200萬元左右。此后,哈爾濱的搬家業經歷了一個黃金時期,到上世紀90年代末,哈市搬家公司發展到150多家,市場規模達到2000余萬元。
但此后,哈爾濱搬家市場的競爭開始激烈起來,無序和不正當的競爭也開始出現。“1995年前后是搬家公司利潤最豐厚的時候,利潤率能達到30%左右。”搬家協會秘書長、省心搬家公司經理張大秋說:“經過這幾年的競爭,現在搬家行業平均利潤率只有7%左右了。”
到2000年,全市搬家公司總數減少到58家。而此后幾年間,雖然搬家生意越來越多,但由于行業整體利潤下降,所以市場規模一直維持在2000多萬元,有的年份甚至還略有下滑。
傳統的搬家業務遇到了空前的瓶頸,搬家公司焦慮地在十字路口徘徊。
轉型———
瞄準物流業
2002年,都樂搬家公司更名為哈爾濱市都樂物流有限責任公司。業內人士認為,這件事標志著搬家業整體“突圍”的開始。
“現在搬家業務只是我們公司的一個子項目。”滕戎說:“除了開辦長途搬家業務外,我們還為好又多、國美等大超市做物流配送。我們還打算進入更多的領域如倉儲、包裝等,開展更大的物流業務。”
據記者了解,還有好幾家搬家公司開始醞釀轉型,向專業化或綜合性的物流業發展。